• <video id="fk9vw"><bdo id="fk9vw"></bdo></video>
          1. <blockquote id="fk9vw"><wbr id="fk9vw"></wbr></blockquote>

                青少年抑郁癥更難治療?專家稱大腦過早開發違背發育規律

                2023-03-06 10:45:49來源:第一財經點擊:

                  正在上映的電影《困在心緒里的孩子》,雖然票房表現不如佛羅賴恩·澤勒之前自編自導的《困在時間里的父親》,但導演用一貫擅長的細膩手法,呈現了抑郁癥如何吞噬一個少年,以及把他的家庭也帶入絕望。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2022年再次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則顯示,18~2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高達24.1%,在所有成年人群體年齡組中檢出率最高??梢哉f,青少年抑郁癥已經成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且近兩年和疫情前比,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之前,廣受關注的江西15歲少年胡鑫宇失蹤案中,從警方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到,胡鑫宇很可能也患上了抑郁癥。遺憾的是,不管家長還是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問題都關注不夠,也沒有及時給予幫助和治療。

                  《少年抑郁癥:來自17個家庭的真實案例》首版于2021年,是國內第一本以親歷者口述的形式,呈現少年抑郁的癥狀與原因的非虛構寫作。透過一個個帶著無限痛苦的講述,可以看到“雞娃教育”、父母關系破裂、家暴、校園霸凌、遺傳等復雜因素,在青少年成長中如何造成了他們的心理創傷,最后患上心理疾病。

                  原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治醫生、北京怡心園心理診所負責人于宏華是這本書的醫學顧問。接受采訪時,她從抑郁癥臨床治療與心理咨詢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希望全社會能更加重視青少年抑郁癥,像胡鑫宇這樣的年前生命才不會猝然中止。

                  家長“雞娃”后抑郁癥孩子增加

                  第一財經:你從什么時候發現,青少年抑郁癥發病率在逐年增加,年齡也在變化?

                  于宏華:2007年我開始工作,就從臨床上接觸到有抑郁癥的兒童、青少年,不過當時成年人患者更多,后來,我發現門診的孩子多起來。最開始,發病孩子很多是高中生,后來是初二、初三的孩子,現在有孩子才上初一,甚至小學還沒畢業,在五六年級就出現抑郁的情況。

                  印象很深的是,從家長為了考好高中內卷“雞娃”,給孩子報了很多課外輔導班后,接診數量就明顯增加了?,F在我做咨詢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都說父母以前很“雞血”。

                  第一財經:“雞娃”在北上廣等大城市非常普遍,開始年齡也很早,國家出臺“雙減”政策后,不少家長還在私下尋找各種補習班,孩子課外補習壓力依舊不小。從心理學角度看,過度“雞娃”與青少年抑郁癥有怎樣的關聯?

                  于宏華:幼兒園、小學階段的孩子,在神經系統發育上,主要任務是發育大腦皮層下控制情緒管理的神經系統,從而練習如何管理情緒,處理人際關系,應對外界壓力。而大腦的認知功能,比如學習語數英,是由額葉部分的腦區管理。

                  孩子過多、過早學習認知知識,是過早發展大腦額葉皮層的認知功能,于是負責調節情緒的神經系統發育就不得不暫時中止,由此導致情緒穩定的能力相對較弱。進入初中、高中,隨著學習強度增大,出現學習壓力時,他們就會承受不了壓力,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所以,對大腦過早開發,違背了兒童神經系統發育規律。

                  從神經發育上來說,還有一點,孩子要想在學習上表現出色,需要發展出自己的主動性,有自己內在的動力。在該玩、該輕松的年齡,讓他們完成很重的學習任務,會讓他們覺得學習很難,產生厭學情緒。他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因為都是父母想讓他們學,沒有真正的自我和內在動力,這是很可怕的,等到初中、高中,孩子就想“躺平”。

                  比成年人抑郁癥更難治療

                  第一財經: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影響大嗎?

                  于宏華:我有同事在醫院做心理門診,他們覺得2020年疫情之后,來看病的孩子明顯多了。2021年國家出臺“雙減”政策,門診數量少了一些。去年疫情反復得厲害,上了很久網課,兒童心理門診的號又非常緊張。所以有人認為,疫情增加了孩子心理不健康的程度。

                  不過我認為,不管“雞娃”還是疫情,都是外部原因,孩子都會有壓力。出現問題的還是那些本身親子關系有問題,或者早年有創傷性經歷的孩子,是內因在起主要作用,外部環境只是一個促發因素。

                  第一財經: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抑郁癥有什么特點?

                  于宏華:成年人的抑郁癥和孩子不一樣。成年人比較典型的癥狀是高興不起來,心情低落、沒有興趣,精力減退,不想吃東西,要么睡得多,要么失眠。孩子的抑郁癥表現為煩躁,容易發脾氣,哭鬧著不愿上學、厭學。

                  孩子的抑郁癥和親子互動有很大關系,同時又在青春發育期,心理有很強的可塑性。一旦家長及早進行心理治療和咨詢,自己也及時調整家庭互動模式,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如果父母不配合,就會比成年人更難治療。因為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比較強,不像成年人已經脫離了父母。

                  第一財經:醫學上有種觀點認為,抑郁癥和遺傳因素有關,兩者又是如何關聯的?

                  于宏華:我認為抑郁癥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不是特別明顯。尤其兒童抑郁癥,與其說是生物學遺傳,不如說是父母的性格特點對孩子的影響。比如母親不能用穩定的情緒來接納、理解和養育孩子;父親對孩子和妻子有暴力打罵,無法提供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所以,要界定抑郁癥是生物學上的遺傳,還是親子互動中的影響,其實很難說,很多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特別是有些家長,自己就需要做深層次的個人心理治療,否則他們很難改變。但現實中因為費用、時間安排等原因,這種家長不多。最關鍵的是,改變需要花時間,尤其是性格方面的改變,沒有兩年以上時間達不到效果,時間對孩子又非常寶貴,轉眼就是青春期,或者初中畢業。所以從醫學上講,我們會期待父母做改變,但也意識到父母改變的局限性,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所以更多集中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上,去修正之前親子關系模式造成的影響。畢竟就算父母發生了非常深刻的改變,影響已經存在了。

                  父母很難克服“無意識”的影響

                  第一財經:這些年,通過武志紅等“網紅”心理咨詢師,還有好些很火的電視劇,很多人都知道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為什么現實中,有些家長還是處理不當,對孩子造成巨大影響呢?

                  于宏華:對父母來說,確實不養孩子,就不知道有哪些“雷”需要避免。他們剛結婚或者懷孕之初,應該有相應的心理健康科普教育,比如孩子生下來的第一年,最好不要和父母分離;不要頻繁更換撫養人;嬰兒哭就趕緊安撫,不要等哭夠了再去抱;多和嬰兒互動,等等。要告訴他們,這樣養育對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有幫助。如果這些育兒知識得到很好的普及,父母肯定會有意識去科學養育。

                  如果沒有類似普及,父母本身性格比較健全,也會很好地養育孩子,因為父母的天性就是愛孩子。那為什么有的父母就不能做到?這與現代社會的壓力有關,比如有些母親產后很快就要出去工作,家里沒有合適的老人幫助帶孩子,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給保姆。這些外部的因素都導致母親不得不過早斷裂和孩子之間的連接,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另外就是即便有科普知識普及,也有人照顧孩子,但人要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特別難。有些父母也知道育兒心理知識,甚至看了很多兒童教育的書,但本身性格急躁,或者有暴力傾向,一生氣就控制不住打孩子,完了又后悔,這種情況下,孩子還是會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因為父母的行為從心理學上講是無意識的,不是說頭腦知道,不應該這樣對孩子就夠了,他們情緒沖動的時候是由內在無意識的沖突模式決定的。這些也是從小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后可能還會重復父母對待他的模式的原因,刻在神經系統里面的模式,不容易輕易改變。

                  父母要減壓,而不是增壓

                  第一財經:你是不是也覺得,現在孩子生活條件都好,但普遍壓力比父母大?

                  于宏華:壓力問題,還是得看父母在孩子和壓力中間起什么樣的傳遞和調節作用。確實現在孩子面臨的外界壓力很大,但家長可以盡量給孩子減壓。有的父母卻是外界壓力有10分,到他們那里就變成20分、30分,把壓力擴大、傳遞給孩子。這方面尤其是母親居多,容易過度焦慮,本身對孩子也嚴格要求,覺得孩子應該怎么樣,如果做不到,將來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想得特別多。實際上,很多時候情況并沒有家長想的那么嚴重。但當家長一說,孩子就變得壓力巨大,哭,會很絕望。

                  第一財經:孩子和家長的很多心理問題,背后又折射出社會問題。作為心理咨詢師,有沒有很無奈的時候,因為個體要改變社會是非常難的?

                  于宏華:確實,社會問題是導致心理問題的一部分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怎樣的社會,仍然有心理健康的人。就像電影《美麗人生》,父親在納粹集中營里還在想各種辦法,讓孩子心靈不受影響,讓他幸存下來。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給予足夠的安全感、足夠的自信,學會規矩,做人做事有彈性,能夠體諒人,也能夠尊重自己的感受,不管后面孩子遇到什么樣的社會環境,都能夠應對壓力。比如說哪怕考不上高中,做一個勞動者,他也是快樂的,也能積極生存。所以我一直覺得,社會外界環境是抑郁癥的促發因素,不是首要內因。

                  不過我還要說的是,前面我們談了很多家長的問題,有人會不會覺得,抑郁癥一定就是父母的問題?我覺得有點絕對,有時也和孩子本身有關系。一方面,孩子本身氣質就是屬于那種難養型,生出來哭鬧就比別人多,更難帶,這種情況下媽媽更容易焦慮,母子互動的關系就沒那么理想。另一方面,父母性格等各方面都沒什么問題,孩子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和每個人的心理防御機制有關系,有些孩子可能會過度壓抑自己。

                  因此,我很想表達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絕大多數父母不是想故意傷害孩子。就算是傷害了,也是前面說的無意識的,肯定是為了孩子好。很多父母對孩子付出非常多,非常努力,非常操心,正是因為做得太多了,孩子才感受到過分控制。所以,我在書里點評案例時才說:“父母的愛做得多,不如做得合適。”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主管:河南省老新聞工作者協會  主辦:金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投稿熱線:13910392737
                聲明:若侵犯到您的權利 請及時聯系管理人員予以修正
                中國大別山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豫公網安備 41159002000094號

                啪啪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