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好故事|“住”進百姓心里的第一書記們
2021-12-28 16:21:27來源:中國大別山新聞網點擊:
漫漫駐村路,風雨總兼程。他們暫時告別法院工作,走進田間地頭,把幫扶百姓脫貧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頂烈日,冒酷暑,披風霜,走泥濘,義無反顧投入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把溫暖送進千家萬戶。 如果說人民法庭是法院離群眾最近的地方,那么法院的駐村第一書記們,則是真正“住”在了群眾心里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羅山縣朱堂鄉,去聆聽他們的故事。 “住”村夫妻 他們苦樂共同相守 今年是駐村第一書記蔡啓心來到朱堂鄉白馬村的第2個年頭,56歲的他雖已兩鬢斑白,但矯健的步伐,工作的激情已全然掩飾了他的年紀。 近年來,他聯合朱堂鄉黨委、白馬村兩委籌措資金、爭取項目,累計硬化公路15公里;幫助五保戶修建房屋7間;幫助村民改造危房21間;硬化庭院3060平方米;為村民改造旱廁43間;引導當地發展紅豆杉種植30多畝······ 他還利用自身在法院的工作優勢,積極地為村民們調解糾紛,用真情化解矛盾,用真誠溫暖群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金獎、銀獎,最難得的是群眾的夸獎”,每次走訪到村民家中,蔡書記總是被熱情的村民們堵在門口,請他 留下來吃頓便飯,但他總是以工作忙為由匆忙離去。 ![]() 腳下沾滿泥土,心里裝著群眾,無論是此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亦或是當前的人居環境整治,蔡書記總是一馬當先帶領大家沖在一線。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他幾乎1年365天都住在村里,很少有時間能回到羅山縣城的家中。 他的妻子從周黨衛生院退休后,在他的影響下也來到朱堂鄉白馬村,陪他一起走訪、幫助村民。在他們看來,夫妻同駐村,有苦有樂,好在孩子已經長大在外工作,雖然有些愧對家庭,但是夫妻能在一起工作、幫助村民,也有著滿滿的幸福感。 病痛無情 他用善意為弱者撐傘 舍小家、顧大家、扎根一線、堅守崗位,在回憶起擔任昌灣村駐村工作隊員時,法院干警謝復強仍不禁感慨萬千。駐村工作有苦有甜,雖然他已不在昌灣村繼續工作,可令他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楊大娘一家。 時間回到2018年的一天上午,時任昌灣村駐村工作隊員的法院干警謝復強正在村里巡查時,發現了一名衣衫襤褸、行為舉止異常的男子在路邊蹲坐著。村里人都說他一家都怪可憐的,他人有點傻傻,精神有些不正常。他父親走的早,母親也身患殘疾,除了低保與當地的一些補助外,家里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僅靠他的姐姐和附近鄰居時不時地幫忙照顧。村民們的話像錐子一樣刺痛了謝復強的心,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為這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在走訪和了解相關政策后,謝復強發現可以幫助患者石某申請補助,可這需要去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這可給他出了個難題。不僅石某目前不愿意配合,他姐姐一家也對幫扶政策不甚了解,覺得程序非常繁瑣,表示實在沒有時間和精力帶他去辦理。為此,謝復強帶領村里的工作人員連續上門十幾次,向他們講明幫扶政策、補助辦理等詳細情況,終于說服石某的姐姐參與其中。 在后續鑒定過程中,大家發現患者石某居然連身份證都沒有,無法去辦理相關的證明。為此,謝復強一路跟隨,親自聯系理發店幫其剪好頭發,并到派出所照相辦理身份證。在驅車前往信陽市第五人民醫院為其做精神鑒定的路上,患者石某抵觸情緒比較大,謝復強還差點被抓傷,但他顧不得這些,反而和村干部一起,安撫病患直至其到達檢測中心完成治療檢測。 最終,石某鑒定結果為二級精神殘疾,他不僅順利領到相應的殘疾補助金,還在醫院接受了半年的免費康復治療。目前的他已經基本能夠生活自理,甚至還能做一些掃地等簡單的工作。在石某的問題順利解決后,他的家人也看到了謝復強等人努力所帶來的成效,便主動尋求謝復強的幫助,為其腿腳殘疾的母親楊大娘也辦理了相關的殘疾證明。至此,他們一家人的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保障。 “我們好多年了都沒法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謝警官有辦法,真正的為當地村民辦了一件實事!”當地一名村干部評價到。 黨建引領 他用行動播撒光輝 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謝復強來到朱堂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便一直致力于提升支部黨建工作,為此,他結合法院機關的先進做法,積極幫助當地村兩委完善陣地,規范黨員管理制度、統一黨建資料標準。 在此期間,他嚴格按照要求組織開展“三會一課”、活躍“主題黨日”等活動,教育黨員堅定理想信念,爭做優秀的共產黨員。在他的感召下,朱堂村今年又新增2名入黨積極分子后備人選,為朱堂村基層黨建工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謝書記還將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日常工作有機融合,在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中,他積極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帶領黨員干部們沖在第一線,及時推動環境整治的工作落實,將整治工作抓實、抓細、抓出成效。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戰斗堡壘,一名黨員便是一面旗幟。在謝書記的嚴格要求和以身作則的帶領下,朱堂村的黨建工作有了顯著的提升,連續多年獲得朱堂鄉“優秀黨支部”的稱號。 “疫”不容辭 他用擔當筑牢防線 想必大家都不會忘記2020年的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了中華大地,可就在大年三十的深夜,羅山縣朱堂鄉昌灣村村部還亮著一盞淺淺的燈。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后,忙碌到大年三十鄭德運書記也顧不得回家過年,他迅速召集村干部商議疫情防控工作,積極主動投入到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在村里只剩下7名工作人員、人手極度短缺的情況下,他號召大家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從大年初一的早上開始,便在在村口搭起帳篷,做好道路設卡檢測、人員排查等工作。封城封路期間,鄭書記心中最惦記的是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生活有沒有保障、吃飯方不方便,為此,針對幾十名外地返村的重點隔離人員,他特意安排大家責任到人、聯系到戶,并親自每天上門為自己包戶人員測體溫、監督他們進行自我隔離,為其運送必要的生活物資。連續堅持工作使得本身就患有高血壓的他身體透支,頭暈眼花 ,但他說:“比起一線醫護人員的辛勞,我們做的這點事不算什么,我是一名駐村書記,這是我應該擔起的責任。” 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他用腳步丈量初心
一身休閑裝扮,皮膚略顯黝黑,朱堂鄉馬河村駐村第一書記盧明的舉手投足,活脫脫已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村民樣子。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今年9月份,羅山縣法院干警盧明選擇來到了對口幫扶的朱堂鄉馬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來到當地的第二個月,他便完成了對92戶脫貧戶走訪以及脫貧攻堅后評估工作。“第一次入農戶家門,不知道為什么,一開始群眾不愿意多談,可能是他們覺得我來自法院,還總拿個小本本,不太適應,有戒備心理。”于是,盧書記盡量多說一些他們聽得懂的話,問他們身邊的問題,拉他們身邊的家常事,慢慢的群眾就接納了他。他也借此機會認真排查情況,力爭做到一戶一策,確保每一戶貧困群眾都能摘掉貧困的帽子,真正提高群眾的滿意度、認可度和幸福感、獲得感。 在走訪的過程中,盧書記不僅對后評估工作進行記錄和整理,還積極地幫助村民解決家里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一次,他發現村民占某的父親因腿腳殘疾在家,占某也不了解相關政策,他便主動查詢相關信息,幫助其辦理了相關補助。 “像習總書記說的那樣,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奮斗的新起點,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關鍵時期。為了更好地把這些節點和工作銜接好,我覺得自己應該到這里來,幫助當地村民鞏固好成果,爭取為鄉村振興開個好局!”盧書記說道。 船錨不怕埋沒自己,當人們看不見它的時候,正是它為大家服務的時候;蠟燭不怕燃燒自己,當它默默留下汗水時,也正是它照亮別人的過程。在法院的工作中,他們踐行著“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在第一書記崗位上,他們守初心、擔使命,認真履行鞏固脫貧攻堅、疫情防控、人居環境治理等職責。使命光榮在肩,初心激蕩于胸,他們用實干和擔當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法院干警的初心和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