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近年來,中國國產高端分子影像裝備從無到有,并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從跟隨模仿,進入自主創新。該分子影像技術平臺的發布引來眾多關注。“當下,醫生對于影像設備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依托更先進的影像設備可以讓治療更精確、更全面,進而保證病人獲益的最大化。”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石洪成教授4日對記者表示,“加大高端分子影像診療設備的自主研發及創新的力度成為當前核醫學發展的重點。”
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候任主委汪靜教授接受采訪時直言:“中國核醫學在科室、設備數量,檢查人數以及藥物使用方面依舊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汪靜教授表示,中國的三級醫院中,設有核醫學科室的數量不足三分之一,同時每百萬人口擁有的核醫學影像設備數量亦需要提升。
“核醫學在腫瘤、心腦血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精準治療方面都有廣泛應用,核醫學整體水平的進步對提升精準醫療具有重要意義。核醫學能夠預知某些藥物的敏感性和療效,對很多疾病的早期評價和預測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石洪成告訴記者。作為高端醫學影像系統,PET-CT在腫瘤診斷、精準醫療、臨床醫學研究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優勢。中國對PET-CT的臨床需求持續攀升。“核醫學代表了未來醫學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醫學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侯巖指出,未來行業發展要聚焦于國內高端分子影像設備的自主研發、技術進展以及臨床應用,共同進行功能開發、融合創新。
對于此次聯影醫療剛剛發布的分子影像技術平臺,汪靜教授指出:“國產設備的創新研發、推廣普及,可進一步帶動學科建設和核醫學人才培養。”汪靜教授直言,在國產設備的崛起中,國家主導的技術革新、核心部件創新,解決了許多關鍵問題。她同時指出,在“政產學研用”平臺搭建方面,只有國產設備研發企業才能夠真正了解并適應國情,能夠深入、及時地跟醫療機構進行有效溝通,助力孵化前瞻性的科研成果,推動醫學轉化。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此前,聯影醫療自主研發的全芯無極數字PET-CT:uMI Panorama在獲得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后,便在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裝機并投入臨床使用。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霍力教授介紹,目前該院的uMI Panorama已用于15種藥物的臨床研究,涵蓋了針對腫瘤、心臟及神經系統的動態及靜態顯像。該院與聯影醫療基于醫企融合創新平臺,努力實現的源頭循環創新。
在“醫—研—產—醫”創新循環體系建設過程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聯影醫療已開展了近十年的合作。“已有30多款國產設備相繼落戶中山醫院,打破進口依賴。不僅如此,雙方還攜手構建分子影像遠程互聯融合創新中心,賦能基層醫院,為更多民眾帶去優質醫療資源。”石洪成教授透露。
西京醫院與聯影醫療基于新一代分子影像技術展開了深入的合作研究。作為西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汪靜表示:“我們一方面對該設備的功能設計進行了有效的完善補充,提升了設備的利用度。另一方面,我們也收獲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發表重要論文等。”她認為,雙方初步探索出了國產化設備的“政產學研用”協作創新體系,通過國產設備的創新研發、推廣,可以進一步帶動學科建設和核醫學的人才培養。